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等重点任务,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经济领域取得了一连串可喜的新突破:GDP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首家营业收入“千亿企业”诞生、首条地铁开通、第二个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地级市、镇街400亿元“俱乐部”再添新成员。
初步测算,2016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6.7%)、全省(7.5%)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5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7亿元,增长8.9%。三大产业比重为0.3 : 46.5 :53.2。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
初步预计,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1%。其中农业产值23.94亿元,下降0.6%;林业产值0.35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牧业产值4.32亿元,增长6.1%;渔业产值7.60亿元,下降0.3%。粮食播种面积下降1.0%,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下降12.5%,薯类播种面积增长11.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39.5%;蔬菜播种面积下降0.1%。全市生猪出栏量下降15.8%,期末生猪存栏量下降0.9%;家禽出栏数下降1.7%,家禽存栏数下降24.5%。水果总产量下降5.3%;其中,受年初寒潮及雨季影响,荔枝大幅下降51.0%,龙眼下降26.0%;番石榴增长65.0%,香蕉增长0.3%,其他特色水果增长61.4%。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增速在珠三角九市并列排第3位。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270.80亿元,增长17.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11.11亿元,增长0.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596.32亿元,下降0.1%。按控股类型分,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118.97亿元,增长18.6%;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613.67亿元,增长23.5%。按规模类型分,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358.36亿元,增长13.0%;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66.68亿元,增长1.5%;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653.19亿元,增长3.5%。先进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7亿元,增长15.2%,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6.0%;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0.76亿元,增长17.6%,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49.9%和38.2%,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52.24亿元,增长8.5%。在手机生产企业产量增长较快的带动下,占比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74.28亿元,增长19.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净增228家,年报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5800家。全市诞生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
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419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工业产品产销率97.6%,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内外销比例58.6:41.4。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4%,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4.4%,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1.8%。
三、投资增速略有回升
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557.4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按注册类型分,内资固定资产投资1264.32亿元,增长7.3%;外资固定资产投资293.14亿元,增长9.4%;其中,港澳台固定资产投资185.17亿元,增长37.8%。按控股类型分,民间投资1061.05亿元,增长12.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6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7亿元,增长36.1%;第二产业投资566.0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投资990.23亿元,增长5.1%。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2.4%,其中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31.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6%。
房地产开发投资642.76亿元,增长11.7%;房屋竣工面积232.68万平方米,下降28.5%;12月末,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08.65万平方米,增长12.4%。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面积1061.88万平方米,下降1.4%;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金额1459.43亿元,增长35.6%。12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347.71万平方米,下降2.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79.12万平方米,增长1.7%。
2016年5月27日,全市首条地铁R2线正式投入使用,截止12月底,累计运营里程1210万车公里,累计输送旅客2132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达到25.32万人次。同时,赣深高铁正式动工,途经东莞,设塘厦站。
四、消费市场稳步提速
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增速在珠三角九市排名第1,增速达到近5年新高。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380.81亿元,增长17.8%,与前三季度持平;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56.32亿元,增长20.8%,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从大宗商品销售看,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汽车零售额增长17.2%。传统消费继续保持平稳,限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5.14亿元,增长3.3%,比前三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五、外贸进出口增速较快
按人民币计算,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141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比前三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556.8亿元,增长2%;进口4859.2亿元,增长22.4%。实际外资39.3亿美元。新签超千万美元项目22宗,同比减少10宗,涉及合同外资9.1亿美元,增长56.1%。
六、物价运行总体稳定
2016年,东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7%,涨幅与前三季度持平。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指数呈“七升一降”态势,食品烟酒类上涨6.3%;居住类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医疗保健类上涨7.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1.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5%。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0.1%。
七、财税收入增长稳健
2016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来源于税收收入增长12.9%,非税收入下降6.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1.23亿元,增长4.7%;其中,民生类支出增长较快,全市教育支出140.63亿元,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29.62亿元,增长1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1.45亿元,增长56.7%。全市税收总额1704.96亿元,增长20.7%。其中,国税总额1229.66亿元,增长28.7%,成为全国第二个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元的地级市。2016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41.64亿元,增长8.2%。12月末,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1545.10亿元,增长15.8%,增速比9月末提高6.7个百分点;住户存款余额4943.56亿元,增长6.8%。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6545.66亿元,增长9.4%,增速比9月末提高2.5个百分点。
八、商事改革成效显着
12月末,全市工商登记户数达到84.04万户,比上年增长17.8%;注册资金11811.85亿元,增长35.0%。其中私营企业29.60万户,增长30.7%,注册资金6669.92亿元,增长60.5%。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2016年,全市工商新登记户数17.39万户,增长41.3%;其中,新登记企业8.22万户,增长49.7%;新登记个体户9.16万户,增长34.6%。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活力增强。
九、民营经济较快增长
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118.97亿元,增长18.6%,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高11.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比达到38.9%。民间投资1061.05亿元,增长12.0%,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1%。民营经济缴税总额1054.93亿元,增长19.0%,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1.9%;其中私营企业缴税269.53亿元,增长37.6%。12月末,全市民营经济登记注册户数81.67万户,增长18.3%;个体工商户51.08万户,增长12.0%。
十、镇域经济进一步壮大
2016年,全市GDP超400亿元、300亿元和100亿元的俱乐部再添新成员,4个镇街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其中东城街道进入400亿元俱乐部,常平、松山湖进入300亿元俱乐部,茶山进入100亿元俱乐部。在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中,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有虎门、长安、东城3个镇街,300-400亿元有南城、厚街、塘厦、常平、松山湖5个镇街,200-300亿元有大朗、凤岗、寮步、清溪4个镇街,100-200亿元有12个镇街,50-100亿元有9个镇街,全部镇街经济规模均超50亿元。
总的来看,2016年东莞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一连串可喜的新突破,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新旧动能转换仍处在胶着的状态,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下一步,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有关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方向,以实施倍增计划、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城市承载力等为重点,努力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