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总目标,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优化升级中成果显现,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推动着全市经济发展前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4526家增加到2016年的5869家,净增加1343家,年均增加33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978.13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968.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2%(见图1)。
图1:2012-2016年规上工业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着
(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现代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八大”以来,全市现代制造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9.9%,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年均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8.2%,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三名,比重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年均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8.1个百分点。
2、高耗能行业增速减缓。东莞四大高耗能行业分别是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十八大”以来,东莞全面推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的整治和引导退出工作,综合运用“控、打、管、奖、引、督”六大主要措施,严控高耗能行业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12年四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5.7%,到2016年,四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3.8%,下降幅度达到1.9%。四大高耗能行业的整治和高耗能企业的退出为“十八大”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应有贡献。
3、支柱产业支撑有力。东莞支柱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十八大”以来,全市支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35.23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8.7%,是东莞工业发展中的有力支撑点。五大支柱产业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是电子信息制造业,2012-2016年,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1%、19.1%、16.9%、11.4%和19.2%,年均增长16.9%,比规上工业年均增速快9.7个百分点。
(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围绕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扶持发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全市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日益扩大,集中度明显提高,大企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八大”以来,东莞诞生了首家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工业企业,2家超500亿元工业企业,超百亿企业达到10家,“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零散产业格局正式退出了历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130家,增加到2016年的160家;10亿元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从4091.31亿元增加到8012.91亿元,增幅达95.9%,总量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3.8%。
(三)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十八大”以来,全市在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若干文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16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991家,比2012年增加1336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25.8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37.9%,比重比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以年均16.0%的增速强势崛起,打破外资企业在我市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成为我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企业依然是全市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6年,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共有288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679.1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56.6%,吸纳就业人员167.44万人,外资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加快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增长模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8%,比2012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其中影响综合指数最大的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83万元/人,比2012年提高52.3个百分点。
(一)全力推进“机器换人”,企业效率显着提高
“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在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用工人数为250.92万人,比2012年的254.70万人减少3.78万人,下降幅度达到1.5%,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7.77万元/人提高到2016年的11.83万元/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不断打造新引擎,引领经济步入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绿色发展成效显着,工业能耗明显降低
“十八大”以后,东莞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财政扶持,努力构建“监管和服务并举”、“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工业节能综合监管新体系,大力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全面实施“两高一低”企业退出政策,有效推动绿色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2012年至2016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1.4%、8.5%、9.7%、10.9%、3.9%,累计下降幅度达到38.0%,有效地将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达到科学谋划和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手机发展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形成
“十八大”以来,移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东莞迅速抓住机遇,智能手机产业入选省市共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五年间智能手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智能手机生产集聚效应初显,东莞智能手机产业逐渐成为东莞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2016年,整机制造的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4.61亿元,比2012年的46.84亿元增加了237.7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2.4%提高到2016年的9.6%,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57.0%,远高于同期的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我市拥有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市欧珀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维沃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莞市金铭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2016年,全市智能手机产量达35848.74万台,全球每五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东莞制造。“十八大”以来,东莞已逐渐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的重要生产基地。手机巨头带动出一系列的配套企业,如精密构件制造的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C智能终端的高精密金属结构件的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等,基本覆盖了智能手机整个产业链条,推动城市产业动力转换,形成新的经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