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东莞市委、市政府以高水平崛起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契机,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东莞经济总量年均增长8.4%,全国排名不断攀升。2012-2016年,东莞经济总量由5039.21亿元提升到6827.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4%。2016年,东莞GDP超越沈阳市,在全国排名比2015年上升1位,七年来重回全国前20位。2014-2016年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分别为22、21和20位,逐年走高,实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全国排名曲线的“U”型反转。
1995-2016年东莞经济总量全国排名情况图
(二)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稳居全省第二梯队
从珠三角城市经济总量排名看, 2012-2016年,东莞连续15年经济总量稳居珠三角九市的第四位。广州、深圳两强并列第一梯队,总量均超过1万亿元;东莞与佛山排第二梯队,总量在5000-10000亿元之间。
(三)东莞主要指标对全国贡献突出。东莞土地面积仅为246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03%,然而,对全国的贡献突出。东莞常住人口占全国的0.6%,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5%的税收,解决了全国0.8%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全国4.7%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8%的住户存款。所有贡献指标权重均超过面积20倍以上,“小牛拉大车”作用凸显。
2016年东莞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全省的比重表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着
(一)工业结构持续改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有新突破。2016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9.9%,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2%,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
(二)内销占比继续领先外销,企业根植性增强。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内销比重达到58.6%,比外销比重高17.2个百分点,内销占比比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同时,在内源型经济加快发展的带动下,2016年东莞外向依存度为167.2%,比2012年(180.9%)降低13.7个百分点。
(三)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的自主性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347.78亿元,比上年增长9.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0%,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2016年,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9%,比重比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零售总额达到2087.46亿元,增长14.5%。民营税收1054.93亿元,增长19.0%。
(四)一般贸易结构有新突破。2016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0.6%,增速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速(-1.7%)高2.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0%,比重比2012年高16.1个百分点。
(五)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呈现“星月同辉”的新格局。近年来,东莞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经济的植根性,培育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均进入全球前六,稳居全国前三。2016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2.55亿台,占全球的20%。2016年,东莞主营收入100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华为终端率先突破千亿元;新增500亿元企业2家,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企业分别增至3家、11家和31家,超10亿元企业数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8家,总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国地级市第三。“星月同辉”的格局逐步形成。
三、产业链条完整,新经济焕发蓬勃生机
(一)产业链条完整,对外贸易发达。据调查,在工业全行业共525个行业小类中,东莞涉及的行业小类共有347个,覆盖面高达66.1%,除了部分军工、核工业等特殊性行业,绝大部分产业能在东莞找到配套产业。近年来,东莞在电子商务、邮政、物流、信息服务、旅游、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和文化体育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链条更趋完整。2016年,东莞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简称:外贸依存度)达到167.2%,高于广州(43.7%)、深圳(134.9%)、苏州(116.7%)、佛山(47.9%)和无锡(50.1%)等主要城市,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7%),排名全国第一。从贸易伙伴分布看,与东莞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号称“世界工厂”,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东莞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额1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41%,比2012年提高0.75个百分点,排名跃升至全省第三位。2016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2家,总数达2028家,位居省内地级市首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6653件和285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7024件,比上年增长52.5%,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0.0%,数量排全省第四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682件,比上年增长31.7%,数量排全省第三位。科技资源加快集聚,全市新增创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数达32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59家,其中国家级11家;全市目前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立项总数达到26个,居全省第三;新引进11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总数达到27个。
四、镇域经济平均规模超过200亿元,有望迈进500亿元俱乐部
(一)镇域经济不断做大做强,规模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平均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经济总量超400亿元、300亿元和100亿元的镇街再添新成员。其中东城进入400亿元俱乐部,常平、松山湖进入300亿元俱乐部,茶山进入100亿元俱乐部,以上4个镇街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在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中,经济总量达400亿元以上的镇街有虎门、长安、东城3个,在300-400亿元之间的镇街有南城、厚街、塘厦、常平、松山湖5个,在200-300亿元之间的镇街有大朗、凤岗、寮步、清溪4个,在100-200亿元之间的镇街有12个,在50-100亿元之间的镇街有9个,全部镇街经济规模均超50亿元。
(二)两个镇街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十亿元。在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东莞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注重单位产出效率,提倡集约发展、节约用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密度。2016年,莞城、南城2个镇街的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10亿元/平方公里,石龙、长安、松山湖、东坑、虎门和东城等6个镇街的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6亿元/平方公里,麻涌、石碣、高埗、凤岗、厚街、大朗、塘厦、常平和清溪等9个镇街的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5亿元/平方公里。
五、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人民更加安居乐业
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02元,比2012年增加12553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3%,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文化名城战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大批艺术精品获国家级大奖,“音乐剧之都”的品牌更加响亮。连续五年提高基本养老金,城乡救助及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201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51.66万人次,比2012年末增加138.37万人次,年均增长6.1%;商业保费收入258.07亿元,比2012年增加98.35亿元,年均增长12.8%。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数8.12万人,比2012年增加1.81万人,年均增长6.5%;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数122.17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2万人;其中2016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数73.87万人,比2012年增加13.06万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东莞公办学校,东莞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体育、医疗、就业、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武装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市内外对口帮扶任务进展顺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目前,东莞正以“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为统领,力争用五年的时间,迈进万亿元俱乐部,实现综合实力与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继续处在全国地级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