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东莞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下的流通单一、商品短缺的局面,实现了流通方式的转变,市场经营的多元化,商品供应丰富,多业态并存,新型业态崛起,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年均增长20%,2017年规模达到2687.88亿元。
一、消费品市场40年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东莞消费品市场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商品既定,凭票供应。当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仅有2.13亿元,商品零售类别也仅局限于食品、衣服、手表等生活必需品。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实行物价改革,逐步放开商品价格,同时也逐步放开了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商品流通也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跨越。1986年社零总额突破10亿元,到1988年,社零总额达到24.65亿元,是1978年的11.6倍,年均增长27.8%。进入九十年代,东莞商品市场基本放开,加上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以及消费群体持续扩大,消费品市场运作空间继续拓展。1995年社零总额突破100亿元,到1998年,社零总额达到175.16亿元,是1978年的82.4倍,年均增长24.7%。进入新千年以后,东莞消费品市场变化巨大,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多样化的流通模式已形成,居民消费观念已由基本生活消费向高档消费、出行消费、假日消费、绿色消费、网络消费过渡,同时居民消费心理也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2001-2017年间,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5.4%,低于1978-1999年间的8.8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已由快速增长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二、消费品市场4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商贸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从计划分配型到商品自由流通、自主经营,消费品市场迅速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东莞经济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实现巨大突破
1978年,东莞仍主要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消费品市场实行的是国有独家经营的封闭式、低效率的流通体制,规模小,渠道单一,货源紧缺。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东莞消费品市场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茁壮成长,总量不断提升,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全市社零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01亿元,2009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9.04亿元,2015年跨上2000亿元台阶,达到2184.70亿元。消费品市场从改革开放发展到百亿元规模用了17年,从百亿元突破千亿元用了14年,从千亿元突破二千亿元仅用了6年,跨越不同量级使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发展质量和效益越来越高。2017年全市实现社零总额2687.88亿元,比1978年增长1260.9倍,年均增长20.1%。对全市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大,全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063.27亿元,是2004年的3.3倍,占全市GDP比重达14.0%,为第三产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仅次于工业,比2004年提高2.3个百分点。40年的改革开放,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也得到展翅高飞,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二)消费品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
一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不断推进的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中,东莞实行企业承包制,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转换商业企业经营机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局面;同时私营企业也开始在市场中产生,紧接着外资和港澳台资也逐渐进入东莞商品市场。40年发展,东莞消费品市场已形成民营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并存的共同发展局面。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商业网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58.15万户,其中非公经济网点数比重高达99.8%,比1979年提高94.3个百分点。个体及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大半江山,比重达98.3%。2017年,东莞实现民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2275.46亿元,比1997年增长58.2倍,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7%。国有、集体经济商业网点目前仅有675户,比1979年大幅减少1786户。随着美国沃尔玛的进驻,大量外资零售商业逐步打开东莞的大门,家乐福、华润、百佳等一批外资零售商先后在东莞设点,并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现代经营理念。截至2017年末,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商业网点2458户,比1997年增加2427户,是1997年的79.3倍。流通格局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了东莞消费品市场,增强商贸领域的竞争性,有力促进东莞经济的发展。
(三)收入水平提高促进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带来了众多机遇和多元的就业方式以及城乡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39元,比1985年增长59.1倍,年均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2498元,比1985年增长46.2倍,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8元,比1985年增长35.2倍,年均增长11.9%。收入提高,为居民消费创造条件,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两级市场迅速成长。2017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36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占社零总额87.9%;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高于当期社零总额增速6.5个百分点,占社零总额比重由2010年的7.7%提高到12.1%。
(四)商品市场成交规模不断扩大
九十年代初,专业市场开始成型,以虎门富民服装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逐渐出现在市内各镇街。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商品市场建设力度,市场规模和网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商品市场迅速发展,由简单的集贸式市场发展成专业化程度高、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商品种类丰富的交易市场体系。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专业市场650个,比1978年增长17.6倍,其中亿元交易市场已达49个,比2008年增加36个,摊位数3.62万个,比2008年增加2.51万个,全年实现商品成交额1116.77亿元,比2008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24.4%。其中年成交额达30亿元以上的市场9个,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8.3%,信立农批、大京九塑胶市场、华南塑胶城更是逾百亿。分市场类别看,批发业市场占主导地位,共34个,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94.3%;零售市场15个,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5.7%。
(五)商品消费结构跃上新台阶
在改革道路上,东莞消费品市场从短缺、限量逐步向商品丰富,品种繁多,供给充足发展,消费需求实现了由卖方转向买方,商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手表、自行车,到彩电、冰箱、空调,最后升级为手机、电脑、汽车、住房。消费热点的变化,展示了消费结构由满足基本需求型逐步向高档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转移。
1.刚性生活用品保持增长。随着商品供应的充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生活品消费比重逐年降低。2017年,限上单位衣、食、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0.50亿元,比2001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9.4%,占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由2001年的19.3%下降到9.2%,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重下降了8.6个百分点。
2.汽车成消费升级主打商品。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汽车消费政策,汽车特别是私家车消费发展空前高涨,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支撑点。2017年,限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20.23亿元,比2001年增长112.8倍,年均增长34.4%,高于同一时期限上零售额年均增速8.7个百分点。截至同年底,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50万辆,达262.76万辆,是2001年的14.3倍,超越广州,在全省排第2位,仅次于深圳,平均每百人拥有量由2001年2.8台上升到31.5台。与之配套的石油及制品类2017年实现零售额201.92亿元,比2001年增长17.8倍,年均增长20.1%。
3.通讯器材类升级换代加快。通讯费用的下调,手机产品的日新月异,使手机消费成为新千年后的又一消费热点,零售份额持续上升。2017年,在步步集团手机产品销售旺盛的大力拉动下,限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44.60亿元,比2001年增长1625.1倍,年均增长58.7%,占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由2001年的0.1%提高到3.7%个百分点。
4.住房热销带动相关商品销售走俏。购买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已成为很多居民生活的重要目标,住房消费也日益升温。2017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99.46万平方米,销售额达到1349.22亿元,比2004年增长21.8倍,年均增长27.2%。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中相关商品销售升温。限上单位建筑及装潢类、家用电器类和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2001年分别增长126.3倍、32.9倍和23.0倍。
(六)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1.网上商品零售增长迅速。近年来,网络经济日新月异,网络零售作为飞速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正极大地改变着消费品市场整体发展格局,同时传统实体积极转型调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新动力。
2015年底大型网购平台京东分网点落户东莞,进一步扩大东莞电商的发展规模,拉动全市限上网络零售额直线上升;同时,沃尔玛、天虹、苏宁云商、盛世商潮等传统大型企业也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网上销售份额逐渐扩大,促使东莞网上消费市场加快发展。2017年东莞限上批零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额2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互联网零售额1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占限上零售额12.4%,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贡献率高达45.2%。
2.城市商业综合体异军突起。近年来,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其中之一,聚合了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面向各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逐步成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模式、零售渠道的新生力量。2017年末,东莞符合统计标准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共21家,占全省数量的13.5%,总客流量1.38亿人次,商户数共计2913个,从业人员2.48万人,营业面积104.39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出租(使用)面积的74.5%,全年实现销售额(营业额)6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市场,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展望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使东莞消费品市场发生巨变,成绩斐然。展望未来,随着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消费热点的转换将进一步加强,稳定发展将继续成为消费市场运行的主旋律。未来可通过立足东莞特色,培育“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为全市消费品市场提供广阔和深度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