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比重最小产业一跃成为全市的第一大产业。40年来,东莞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创造税收、吸纳就业、新增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一、服务业总量接近四千亿,连续十四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服务业的发展相当落后,1978年东莞市服务业增加值只有7106万元。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大力招商引资,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987年突破十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2006突破千亿元,2017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3964.65亿元,接近四千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7年比1978年增长754倍。从全省排名看,我市服务业总量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地级市中连续14年稳居第1位。
1978-2017年东莞服务业总量及增速图
二、服务业领先GDP快速发展,跃升为我市第一大产业
全市服务业领先GDP快速增长。1978-2017年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8.5%,增速比GDP年均增速(15.5%)高3.0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也持续提高。1978年,东莞三次产业结构为44.6:43.8:11.6;其中,农业占比最大,第二产业其次,服务业占比最小,全市形成了“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到1986年,服务业占比达到27.7%,超过农业,但仍低于二产,三次产业结构为27.1:45.2:27.7,全市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自2012年开始,服务业连续五年超过工业,跃升成我市第一大产业。到2017年,我市服务业占比达到52.3%,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52.0和4.9个百分点,全市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1978-2017年东莞三次产业结构图
三、服务业是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占比超七成
随着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全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服务业更是成为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2017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突破百万,达到100.09万户;其中,服务业工商登记户数为74.33万户,占比超过七成,达到74.3%;服务业中的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户数占比大,增速快,是拉动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主要领域。
四、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改革开放以前,东莞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随着东莞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比均超过五成。一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占比超六成。2008-2017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10.7%,比GDP年均增速(8.6%)快2.1个百分点,比服务业年均增速(9.2%)快1.5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03.3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0.6%。2008-2017年,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现代物流业年均增长13.5%,2017年实现增加值195.9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9%;金融业年均增长11.4%,2017年实现增加值474.3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2.0%;房地产业年均增长7.6%,2017年实现增加值321.3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8.1%。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五成。201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64.14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快于服务业增速0.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五成,达到52.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总量在全省排第3位,地级市排第1位。其中,信息服务类实现26.4%的高速增长,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3.5个百分点。
五、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从业人员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197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仅有6.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6%。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网店、微商、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市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从从业人数看,2017年,东莞服务业从业人员203.82万人,比1978年增加197.4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5万人。从比重变化看,201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三成,达到30.9%,比1978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六、服务业税收突破千亿,连续两年贡献超五成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也显着增强。2008年,服务业缴税额为248.45亿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比重为46.3%,低于同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8.1%)。到2017年,从总量来看,服务业缴税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071.85亿元;从占比来看,自2016年开始,服务业缴税额占全税收总额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五成,2017年达到54.0%,高于同期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52.3%),显示出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不断增强。
七、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明显。
近几年,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东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尤以智能手机相关的行业贡献突出。在华为、OPPO、VIVO等三大手机制造企业的带动下,我市智能手机行业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了我市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规模以上服务业看,2012-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年均增长50.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100.8%,成为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看,2012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超过一半,达到52.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18.8%,以上两者合计贡献率超过七成。2017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贡献率分别为10.6%和45.1%,以上两者合计贡献率超过五成,达到55.7%,新动能不断增强。
八、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明显,占比超过三成
40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日益壮大。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几乎为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投资力度逐渐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1990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041万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10.4%。到2017年,服务业实际外资金额达到5.31亿美元,规模比1990年扩大了50倍,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提高到30.9%,比1990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服务业总量不断壮大,比重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主动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东莞将着眼推动全市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积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市服务业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全市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等方面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