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东莞是一个四季飘香的农业县,原隶属于惠阳地区,1985年9月撤县设市,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水稻丰产、荔枝满园。随着1978年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引进,拉开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大幕。四十年间,东莞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到2017年底,东莞GDP总量达到7582.12亿元,经济实力居于全国第十九名。
本文主要从市场主体1变化情况和“四上”2企业入库情况来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东莞经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1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增长的快慢、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和住宿餐饮业、资质以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第一部分 释放改革红利 市场主体突破百万
四十载春华秋实,见证了东莞的市场主体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奋斗历程。四十载栉风沐雨,印刻着几代东莞人兢兢业业、砥砺前行、坚持不懈的不倦身影。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经济主体,是从不足一万家起步的。根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1978年,东莞市工业企业单位数1290家。1979年,东莞市商业机构(批零贸易及个体户)2459家。可以看出,东莞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市登记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
截至2017年末,工商登记注册户数达100.09万家(其中企业数41.33万家),市场主体总量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使得东莞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的大发展。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工业企业单位数23.61万家,是1978年的183倍。商业机构(批零贸易企业和个体户)达58.15万家,是1979年的236倍。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看,东莞市场主体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这里,按影响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逐一表述。
(1978-1985 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从工业企业单位数来看, 1978年-1985年,企业数从1978年的1290家增加到1985年的4187家,是1978年的3.25倍。批零贸易和个体户的发展迅速,从1979年的2459家,激增到1985年的16885家,是1979年的6.87倍。
(1985-1992 年) "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1984年之前,东莞,工业尚未有外商投资企业。直到1985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了0的突破,达到79家。1992年达到936家,是1985年的11.85倍。
由于“三来一补”3企业逐渐增多,东莞的工业企业数从1985年的4187家,1992年增加到11639家,是1985年的2.78倍。
3“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在我国,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1978年7月,当时的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境内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 。"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外双方不以"三来一补"企业名义核算,各自记账,以工缴费结算,对"三来一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的。
(1992-2008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阶段”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思想。
1993年以来,东莞的工业企业数从1993年的12449家,2008年增加到26372家,是1993年的2.12倍。东莞工业经济发展从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发展到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1 年后,东莞借助中国进入WTO 进行“二次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通过注重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出口为主的IT产业的大市。
(2009 年至今)依靠外资时代结束,内资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说起这个时间,就不得不提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而东莞受到冲击大,主要是我们的外贸依存度高。东莞外贸依存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1990年东莞外贸依存度为64.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工厂”的逐步壮大,外贸依存度急速飙升,到1995年达到峰值的433.8%,随后一路震荡回落,到2009年下降到168.8%,表明东莞严重依靠外需的时代逐步结束。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充分意识到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成为旧产业发展的瓶颈,经济“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政治家到企业家一致认识到加大研发投入是实现东莞有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通道。在这一阶段,一批企业家开始探索转变,东莞的智能手机产业逐步凸显,并不断做大做强,华为、OPPO、VIVO等一批东莞制造和东莞品牌开始产生,逐渐发展为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带动东莞工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智能手机产业已成为东莞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个体工商户数58.69万家,比2009年增加18.36万家,年均增长4.8%。2017年底注册资本总额(出资数额)达180.63亿元。其中占比达64%的批发和零售业有37.74万家,注册资本总额94.16亿元;制造业8.58万家,注册资本总额39.7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6.79万家,注册资本总额26.01亿元;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业3.83万家,注册资本总额12.03亿元。反映近10年来,我市个体工商户的投资信心逐渐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容小觑。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私营企业数为37.63万家,比2009年增加30.21万家,年均增长22.5%。2017年底注册资金达9310.13亿元 。其中,制造业13.83万家,注册资金2507.20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2.21万家,注册资金2168.62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4万家,注册资金2105.76亿元。以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的企业逐渐增多,新设立企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二部分 坚持核心导向,夯实筑牢统计根基
“统计工作,根在基层;统计数据,实在基础。”
详实无误的企业名录库是做好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先入库、再有数,绝不自行修改名录库”,是统计工作的4 条红线之一。目前,“四上”(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和住宿餐饮业、资质以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企业入库已成为基层统计工作的核心。
(一)“四上”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四上”企业共有1306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67 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1154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63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612家,分别占“四上”企业总数的58.7%、8.8%、20.1%、12.3%。
(二) “四上”入库企业逐年增多
截至2017 年末,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共计13063家,2016年末为9734家, 2015 年末为9566家,2014 年末为9311家,2013年末为9264家,2012年末为7545家,2011年末为6266家,同比分别增长34.2%、1.8%、2.7%、4.2%、22.8%、20.4%。
(三)从报表类别看,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较快
从各报表类别法人单位数变化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较快。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增速平稳。截至2017年末,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7667家,比2011年末增长3424家,年均增速10.4%;具有资质的建筑业627家,比2011年末增长179家,年均增速5.8%;房地产开发经营业527家,比2011年末增长84家,年均增速2.9%;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2241家,比2011年末增长1424家,年均增速18.3%;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为389家,比2011年末增长74家,年均增速3.6%;规模以上服务业为1612家,比2012年末(名录库中规模以上服务业数据只能追溯到2012年)增长836家,年均增速15.7%。(详见表一)
(四)“四上”企业区域分布比较集中
截至2017年末,东莞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数总量超过500家的镇街有9个,分别是东城、长安、虎门、南城、厚街、寮步、塘厦、常平和大朗。九个镇街“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合计6532家,占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5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超过500家的两个镇街分别为长安和塘厦,分别为600家和50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8%、6.6%;具有资质的建筑业集中在东城和南城,分别有120家、121家,占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比重分别为19.1%、19.3%;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主要集中在南城87家,占全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比重为16.5%;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过百家的企业主要集中南城、寮步、东城、长安、常平、虎门、莞城、厚街等八个镇街,合计1255 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比重56.0%;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超过30家企业的镇街有东城、虎门、长安、南城、厚街,合计173家,占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比重为44.5%;规模以上服务业过百家的企业主要集中南城、东城、虎门、厚街、莞城等五个镇街,合计68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42.7%。(详见表二)
综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风雨四十年,弹指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新起点,在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同时,继续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进行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
身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东莞,要有做排头兵、先行者的意识,通过不断完善机制,把 “东莞制造”打造成高端品牌。展望未来,东莞还要继续发扬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凝聚力量,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