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国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东莞市凭借着本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东莞市的总人口和就业人口增长迅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口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高速发展,就业需求剧增,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我市1982年常住人口只有115.30万人,2017年增长至834.25万人,35年间增加了719.0万人,年均增长高达6.0%。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莞经济开始腾飞,1990年与1980年比较,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37倍。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不仅消化了本市原有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收了60多万外来劳动力。1982年至1990年我市常住人口由115.30万人增加至175.62万人,年均增长5.4%;户籍人口由116.19万人增加至131.85万人,年均增长1.6%;外来人口由1982年的1759人猛增至1990年的70.98万人,年均增长111.7%。
九十年代,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在八十年代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翻了三番。我市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我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支撑。1990年我市常住人口由175.62万人增加至2000年的644.84万人,年均增长13.9%;户籍人口由131.85万人增加至152.61万人,年均增长1.5%;1990年至2000年期间,民工潮每年潮起潮涌,外来人口由70.98万人激增至540.99万人,年均增长22.5%。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虽然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出现下行状况,增幅放缓。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644.84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822.48万人,年均增长2.5%;其中,户籍人口由2000年的152.61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81.77万人,年均增长1.8%;外来人口由2000年的540.99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638.53万人,年均增长1.7%。
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同时,其他地区的发展分流了部分人口,我市常住人口发展渐趋平缓,2010年的822.4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834.25万人,年均增长0.2%。户籍人口方面,2010-2017年,我市户籍人口从181.77万人增加至211.31万人,年均增长2.2%。
二、我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容纳了东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东莞,规模也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扩大。
(一)我市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2017年末,东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660.39万人,与1978年的54.97万人相比,增加605.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52万人,年均增长6.58%(详见图2)。其中,城镇在岗职工由1978年的8.20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37.16万人,增加228.96万人,年均增加5.9万人,年均增长9.0%。2017年东莞市城镇在岗职工占全省的12.5%,紧随深圳、广州之后,全省排名第三。
40年来,我市就业人员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从各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时期就业人员规模扩张最快,2005年比2001年增长287.6%,年平均增长高达40.32%。“十一五”时期增长速度快速下降,但增速仍然高达45.6%,年均增速达9.85%。“十二五”时期,就业人员增长速度最慢,达到各个时期的最低点。(详见图3)
(二)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1、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0.9:68.2:30.9,与1978年71.6:16.8:11.6相比,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51.4和19.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则下降了7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快速蓬勃发展,2017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0.78万人,比1978年的9.26万人,增加441.52万人,增幅高达47.7倍,成为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吸纳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6.37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03.82万人,增加了197.45万人,增幅高达31.0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2017年末,我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5.79万人,比1978年的39.35万人,减少33.56万人,降幅达85.3%,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由71.6%下降到0.9%。
2、更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
按经济类型分,1978年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4.97万人中,全民职工4.84万人,占8.8%;城镇集体职工3.36万人,占6.2%;农村劳动力46.78万人,占85.1%。除农村劳动力以外的从业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就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重大飞跃,到2017年,在660.39万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14.10万人,占2.1%;集体经济10.63万人,占1.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6.13万人,占25.2%,私营、个体经济259.62万人,占39.3%,其他经济类型合计209.91万人,占31.8%。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队伍从几乎没有到不断壮大成为就业人口的大部队。
三、工资收入明显提高,各行业不同程度提升
2017年,东莞市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84.47亿元,是1978年的3310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1373元,是1978年的129倍,年均增长13.3%。其中,国有单位为116358元,与1978年的630元相比,增长183.7倍,年均增长14.3%;城镇集体单位为88696元,与1978年的325元相比,增长271.9倍,年均增长15.5%;其他单位为57742元,比1985年的403元,增长142.3倍,年均增长16.8%。
从分行业来看,197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74元,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157元;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863元;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咨询业633元。2017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1619元,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173341元;农、林、牧、渔业124556元;教育业108264元。
2005年执行新的行业分类标准以来,19大行业中,18个行业都实现快速增长,从增加幅度看,居前三位的是金融业,农、林、牧、渔业和教育业,2017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13.27万元、8.75万元和8.10万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居前三位的是金融业,教育业和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了326.4%、297.2%和236.2%。其中,农、林、牧、渔业大部分为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区别于传统农业。
综观东莞市四十年的人口和就业发展变化情况,东莞经历了人口高速增长阶段,近年来渐趋平稳;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东莞已由40年前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现代化制造业名城。
注1.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登记原则,这次普查的总人口中包括了暂住人口755130 人。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两次普查时间相差十年。
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登记人口数,2017年为常住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