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东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范本。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东莞市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_bet36365首页_beat365老版本、国家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_bet36365首页_beat365老版本东莞调查队对改革开放40年期间东莞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研究,共撰写完成12篇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来,“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勇于探索实践,在东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神话,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范本,被称为“东莞模式”。4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前沿阵地的东莞,从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工业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如今的东莞,时时充满新的生机,处处飞扬着科学发展的时代旋律。
近年来,东莞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准确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水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态势更加明显。亚洲马拉松锦标赛、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研讨会、中国音乐学院全国考级大赛总决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加博会、海丝博览会、台博会、漫博会、智博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国际科技合作周科创会等重要展会取得丰硕成果。首次获得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荣获“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最佳实践奖,成为全国第九个版权示范城市、中国十佳会展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东莞充满活力的经济形象、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和谐友善的文明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5年,起步阶段。东莞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1978年9月,东莞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从此拉开了东莞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幕,逐步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1986—1995年,腾飞阶段。东莞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来投资大幅增加,经济总量连续跃上几个台阶。1995年,东莞的外贸达到辉煌顶点,当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85.31亿元,而同年全市GDP总量仅为296.29亿元,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
1996—2008年,提升阶段。东莞大力促进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型与质量效益型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
2009—2017年,转型阶段。东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从两位数放慢到个位数,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随后逐步调整恢复。东莞大力创新发展模式、环境和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抢抓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也挑起大梁,支撑了东莞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逐步迈入一个平稳发展期。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民营经济等优势产业占比得到大幅提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 1978-2017年东莞生产总值走势图
二、改革开放40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经济总量稳步提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40年。1978年,东莞仍是一个四季飘香的农业县,全市有户籍人口111.23万人。此时,东莞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传统的五金机械、烟花炮竹、草织、腊肠等加工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11亿元,财政收入只有0.66亿元。然而,在近40年后的今天,东莞的常住人口834.25万人,是1990年的4.8倍,年均增长5.9%;户籍人口211.31万人,是1978年的1.9倍,年均增长2.2%。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582.12亿元,是1978年的276.3倍,年均增长15.5%,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东莞迅速从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跻身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城市。
图2 东莞GDP总量全国大中城市排名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东莞对全省、全国的贡献突出。40年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东莞以全国0.03%的土地和全国0.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吸纳了全国0.9%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全国4.6%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7%的存款,全国所有指标权重贡献均分别超过占地面积20倍以上。
表1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东莞占全省、全国的比重
东莞实现税收总额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国税收入超千亿地级市。2017年,全市税收总额2010.63亿元,总量是2000年的23.2倍,年均增长20.3%,总额排全省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税收总额占GDP比重为26.5%,所占比重排全省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
图3 东莞税收总额走势图
镇域经济实力更加雄厚。40年来,东莞镇街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更加雄厚。2017年,在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中,全部镇街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平均规模超200亿元。经济总量达500亿元以上的镇街有虎门和长安2个,400-500亿元的镇街有东城和南城2个,300-400亿元的镇街有厚街、松山湖、塘厦、常平4个,200-300亿元的镇街有大朗、凤岗、寮步、清溪、大岭山、麻涌6个,100-200亿元的镇街有14个,100亿元以下的镇街有5个。
图4 2017年东莞镇街GDP总量分布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1978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44.6:43.8:11.6,2017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0.3:47.4:52.3,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东莞经济迈入现代产业门槛。东莞商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0.6%,现代服务业带动效应明显。
图5 1978-2017年东莞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由一个“渔米之乡”到现代制造业名城深刻转变的40年。1978年,东莞大胆引进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标志着全国引入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积极接纳来自香港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逐步确立了以工业立市的目标。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15.15万家,是1978年的117.5倍;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07家,是1978年的15.7倍。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6.97亿元,是2008年的2.0倍,年平均增长7.4%。40年来,东莞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通过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等“六大工程”,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以出口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体系,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的重要生产基地,东莞智能手机约占据全球出货总量的1/5。目前,我市智能手机产业链趋于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龙头自主品牌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2017年,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下发的“倍增计划”被媒体喻之为“史上含金量最大扶企新政出台”,2017年182家正式试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4.28亿元,增长16.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通过扶持“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5%和39.0%,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星月同辉”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图6 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东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城市已矗立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虎门高铁站、东莞新火车站、地铁2号线、莞惠城际轨道常平至惠州段、沿江高速、博深高速等一批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市篮球中心、市民艺术中心、市文化馆、植物园等一批关键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712.83亿元,是1978年的7447.1倍,年均增长25.7%。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5262.33公里,公路密度达213.92公里/百平方公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的到来,东莞市的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城市供水、供气等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2017年12月底,地铁R2线累计运营里程2096.57万车公里,累计输送旅客3874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达到23.87万人次。2017年,全市全市公交线路453条,公交运营车辆5553辆。2017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925.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80.97万户,互联网用户175.67万户。电话、移动电话以及宽带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东莞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沟通更加触手可及。目前东莞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91万户,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2425万户。同时莞企加紧布局5G市场,5G将推动东莞产业新蜕变。
图7 1978-2017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消费品市场走向成熟、商贸流通逐步畅旺的40年。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商品凭票供应,消费品市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2.13亿元。经过40年发展,东莞消费品市场已形成民营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并存的共同发展局面。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87.88亿元,是1978年的1261.9倍,年均增长20.1%。商品供应丰富,新型业态崛起,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建成了天虹商场、星河城、万达广场等一大批城市商贸综合体,大大提升城市商业水准。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专业市场650个,是1978年的18.6倍,其中亿元交易市场达49个。东莞被称为“便利店之都”,美宜佳,天福、上好等全国知名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均诞生于东莞。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东莞名列指数榜第四位,仅次于长沙、深圳、太原。其中东莞每1012人就拥有一间便利店,全国排名第一。东莞市是全国星级饭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中国饭店业发展历史上的独特的“东莞现象”。2017年全市拥有33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4家,四星级酒店12家,三星级酒店6家。会展业竞争力强。加博会、海丝博览会、台博会、漫博会、智博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国际科技合作周科创会等重要展会每年都在东莞轮番上演,平均每6天就有一个成规模的展会。这是当前东莞会展业健康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东莞荣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充分展现了东莞的经济活力和城市魅力。
图8 1978-2017年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创新高。近年来,网络经济日新月异,网络零售和传统实体店加速融合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新动力。2017年,东莞电子商务交易额4202亿元,增长13.5%。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159亿元,增长766.1%。东莞快递业务量12.25亿件,增长14.6%;快递业务收入14.77亿元,增长20.5%。全市发出邮政国际小包8821万件,同比增长24.3%,日均28万件,总量居全国第四。电商网络经营主体达到5.5万户,拥有跨境电商企业5000多家,企业设立“海外仓”近20个。2017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达262.76万辆,在全省仅次于深圳,在全国居第十位,平均每百人拥有量上升到31.5辆。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对外开放取得不断突破的40年。1978年,东莞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引用外资,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40年来,东莞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丰硕成果。1979年,东莞共签订来料加工项目140宗,实际利用外资仅有173万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17.20亿美元。东莞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1959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4.08亿美元,年均增长31.6%。2017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26.08亿美元。东莞对外开放在致力于量的扩张的同时,也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不少设备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世界级的大财团、大公司、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东莞。目前,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中已有86家在东莞投资办厂,如沃尔玛、麦德龙、雀巢、日立、三星、可口可乐、杜邦、三菱、三洋、飞利浦等国际性大公司都在东莞投资办厂或进行技术合作。
对外贸易总值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之前,东莞的出口商品以烟花炮竹为主,其次是水草(草织品)、干鲜果菜、活猪、牛、禽、蛋品、大米、竹木制品、荔枝干、腊味等农副土特产品。1978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3938万美元。1979年以后,东莞逐步扩大和发展与香港、台湾、日本和欧美等地区的贸易关系,2017年,与东莞通商的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4.4亿元,是1990年的236.9倍,年均增长22.4%,外贸总值创下历史新高。进出口排全国第五位,出口排全国第四位。随着出口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东莞大力开拓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市场。2017年,全市对香港出口1732.3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7%;对美国出口1561.0亿元,占22.2%;对欧盟出口1186.3亿元,占16.9%;对日本出口510.5亿元,占7.3%。与此同时,全市贸易方式也发生明显变化,贸易主体不断多样化。2017年全市加工贸易(含保税物流)进出口6598.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53.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713.5亿元。一般贸易出口3050.5亿元。机电产品出口5237.9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74.5%。高技术产品出口2892.5亿元,增长11.5%。
图9 东莞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不断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40年。“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1275件,是1990年的2390.4倍,年均增长33.4%;授权量45204件,是1990年的1506.8倍,年均增长31.1%。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松山湖产业园区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年均增长42.0%,总量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位;R&D占GDP比重2.48%,比2000年提高2.29个百分点;新型研发机构34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98家;共有36个专业镇和3个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东莞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等五大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较为突出,占了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图10 东莞R&D占比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40年。商事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稳步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00.09万户,是1999年的6.4倍,年均增长10.9%。其中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97.46万户,是2001年的7.5倍。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20.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6.97亿元,缴税总额1397.50亿元。民营经济逐步向科技化、外向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77个、省着名商标264个、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51个,绝大部分属民营企业所有,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长为拉动东莞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创建了松山湖工业园区、虎门港、东部工业园和东莞生态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活动,对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11 东莞工商登记注册户数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着提高的40年。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有0.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9元。40年过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莞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迈向富足的过程,消费支出投向趋势经历了从奢望─拥有—饱和—富有选择性的进程。广东自2014年起正式启动分市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东莞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51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0.1%。
图12 东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2017年东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39元,是1985年的59.1倍,年均增长3.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2498元,是1985年的47.2倍,年均增长12.8%。2017年,东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10533元,恩格尔系数为32.4%,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判断生活水平的标准,40%以下为富裕,从这个判断小康水平的标准指标可以看出,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已跨入较高水平。舒适、发展型消费成为主流。
图13 东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注:广东自2014年起正式启动分市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2010-2013年为城乡一体化口径倒推数据,新旧口径不可比。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7年东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8元,比1985年增长36.2倍,年均增长11.9%。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单一结构已成为历史,收入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86.2%;经营净收入占7.9%;财产净收入占8.6%。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生活质量随之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37.4%;衣着消费支出占5.3%;居住支出占14.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5.1%;医疗保健支出占4.3%;交通通信支出占19.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12.0%。
图14 东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40年。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文教体卫焕发勃勃生机。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先后确立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的建设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投资逾15亿元打造市级文化设施,建成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先进文化场馆,其中东莞图书馆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规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全市已建设有村镇文化中心80多个,图书馆(室)近400个、文化广场近450个,文化设施占地总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1978-2016年,东莞艺术表演团体由1个增加到20个;公共图书馆由1个增加到 605个;藏书量由11万册增加到1014万册;博物馆由2个增加到49个。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2017年共出版报纸7894.88万份,各类杂志4.22万册;公共广播节目42套,公共电视节目56套;电影放映140万场次,观众2200万人次,票房收入近7亿元,观影已成了东莞市民群众休闲十分重要的消遣方式。全市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14731个(座),其中体育场487个,体育馆171座,灯光篮球场5461个,健身路径1529条,室外羽毛球场1373个。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走到了第25个年头。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一路高歌猛进夺得了8次CBA联赛总冠军,创造了CBA联赛十年八冠的辉煌成绩。因此,宏远男篮也为东莞的“篮球城市”扮演了城市名片的功能。
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全市有小学329所,普通初中193所,普通高中4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普通高等院校9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本地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普九”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93所,户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普通高中教育持续提高。2017年,东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5%,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3%,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2015年评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有医院97家,门诊部552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站)1家,卫生监督所34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5万人;全市28个镇中,共有27个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持续发展,全面开展以预防控制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防疫工作,强化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下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明显提高。1953年至今无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疫情发生;1994年至今维持无脊灰状态;2001年消灭了丝虫病,霍乱、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计划免疫疾病大幅减少;已连续8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这是继2000年东莞消除丝虫病后,又一个实现消除的传染病,是东莞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又一重大成就。2017年,传染病发病率295.14/10万,死亡率0.48/10万。
40年峥嵘岁月一路走来,40年海纳百川汇集创新创业,40年厚德务实铸就辉煌。东莞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目共睹,东莞40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东莞人民满怀信心。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擎,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东莞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