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奋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初步核算,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0.19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0.9%;税收总额达到2153.19亿元,占全国的1.6%;出口总额8281.55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6%;金融存款17440.48亿元,占全国的0.8%;2020年末,东莞就业人口714.59万人,占全国的0.9%。也就是说,东莞以占全国0.03%的土地,贡献了全国0.8%的金融存款、0.9%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税收、4.6%的出口额,同时解决了全国0.9%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东莞经济对全国的贡献突出,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一)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朝着破万亿元迈出了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665.3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650.19亿元,年均增长6.5%,连续跨越7000亿、8000亿、9000亿元三个台阶,朝着破万亿的目标迈进。东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于2017年跨过9万元大关、2018年跨过10万元大关、2019年跨过11万元大关,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时期,东莞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制造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显着扩大。五年内东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由2015年的12744.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607.97亿元,年均增长8.5%。市场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61家,比2015年增长90.9%,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2,仅次于苏州。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565个制造业行业小类,行业覆盖面达到92.8%,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链较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并且不断厚植优势产业。2020年东莞智能手机生产量为3.16亿台,三大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东莞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龙头地位凸显。
(三)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十三五”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为消费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东莞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东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0.14亿元,比2015年增长42.6%,年均增长7.4%,年均增速全省第2。线上消费活力迸发。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网络零售额398.59亿元,比2015年增长78.0%。汽车类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75.7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截至同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民用)达340.96万辆,是2015年的1.8倍,全省排第2位,仅次于深圳。在本地手机制造企业华为、OPPO、VIVO等手机产品销售旺盛的大力拉动下,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0.99亿元,比2015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42.4%。随着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城市商业综合体成为释放城市消费需求的新平台、新载体,东莞涌现了一批如万科中心、民盈国贸城等新商业综合体,带动城市面貌和消费格局提升,为东莞消费品市场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四)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强劲
“十三五”时期,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支撑全市经济不断向更高质量发展。2015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1446.52亿元,2020年达到2405.10亿元,比2015年增长66.4%,年均增长10.7%,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9000亿元,达9615.22亿元。其中,电网升级改造、5G基站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与2015年相比,2020年东莞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增长125.3%,实现五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7.6%。东莞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广PPP、BOT等合作模式,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间投资,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活力。2016年东莞民间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东莞的民间投资累计完成投资额达6215.59亿元,年均增长10.6%。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为东莞民营企业发展拓宽了空间、卯足了力量,有效促进东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财税收入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东莞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5年东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97亿元,2018年突破6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694.75亿元,总量是2015年的1.3倍。财政实力的大大增强为东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除了财政收入,东莞的税收总额也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税收总额2153.19亿元,总量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8.8%,总额排全省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二、创新引领发展,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五年来,东莞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和支撑,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创新体系构建完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R&D支出由2015年的147.88亿元增至2019年的289.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2.22%提升至2019年的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营。南方先进光源项目预研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全市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2020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95959件,是201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6%;专利授权量74303件,是201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0.7%。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东莞高质量前进步伐的重要支撑。
(二)新业态新动能迅猛发展
五年来,东莞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促进新业态壮大成长,推动新动能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市场主体数快速增长,2020年12月末,全市累计登记新兴产业5.77万户,是2015年4.6倍,年均增长35.8%。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385家。2020年,东莞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61亿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380.6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东莞邮政发出国际小包2310.3万件。新产业新业态为东莞经济发展激发新动能新活力。
三、协调平衡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一)镇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东莞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形成了松山湖一马当先、各镇街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2020年,全部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平均规模超288亿元,全国百强镇从12个增至15个,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超过800亿元的镇街有长安1个;600-700亿元的镇街(园区)有松山湖、虎门、南城、东城4个;400-600亿元的镇街有塘厦、厚街2个;200-400亿元的镇街有11个;100-200亿元的镇街有15个。村组两级总资产、经营性纯收入分别增长42%和66.8%,纯收入超亿元村由10个增至30个,70个次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实现翻番。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东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0.3:52.2:47.5调整为2020年的0.3:53.8:45.9,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2020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37.9%,比2015年提高3.0、0.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现代产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3.8%,服务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五年来,东莞坚持高水平发展目标,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单位用地GDP产出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带动全市经济质量显着提升。经过持续转型发展,全面实施“东莞制造+”、“倍增计划”、“机器换人”等政策以来,东莞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增长38.4%,年均增长6.7%。随着东莞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单位用地GDP产出从2015年的5.8亿元/平方公里预计提高到2020年的8.1亿元/平方公里,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为东莞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强化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东莞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步伐地深入,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不断降低。2020年单位GDP能耗为0.333吨标准煤/万元,比2015年(0.45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0.5%,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年均下降率为4.5%,表明东莞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率不断提升。
四、绿色生态发展,城市品质更加彰显
(一)交通建设深入推进
全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新增道路456.87公里,新增轨道157.7公里。2020年末公路密度212.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5年增加2.8公里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末,地铁R2线开行列车次9.48万列次,累计运营里程2040.69万车公里,累计输送旅客3505.60万人次。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从莞高速、南沙大桥、莞番高速一期、深圳外环高速主线、轨道交通2号线一二期、穗深城际、莞惠城际轨道等一批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市民中心等一批关键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益设施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
2020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622.94亿元,是201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5%;快递业务量21.17亿元,是201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0%。2020年末,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4.26万户,全市移动互联网用户1633.5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31958 万G。全市5G基站累计达6000座,5G个人用户数达到200万。随着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拥有全球最完备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东莞蓄势待发,依托以松山湖和滨海湾为主体的5G研发基地抢占5G高地。
(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东莞狠抓污染治理。2020年新建截污管网1.2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项目18个,整治清理砂厂182个,完成424条污染河涌整治。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良水质比例(达到或者优于Ⅲ类)为50.0%,Ⅳ类水体比例为50%,已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升至334天,优良天数占比为91.3%,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年评价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截至2020年,东莞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9.89%,绿化覆盖率为43.20%,市镇两级拥有城市公园336个,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5个,自然保护区6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4%,自然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承载力提高,居民生活和休闲环境越来越好。
五、开放循环发展,发展空间更加开阔
(一)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东莞积极引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频密活跃,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水平。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前列。2020年,东莞实现进出口总额13303.03亿元,排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8281.55亿元,排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为2015年的1.3倍,年均分别增长5.0%和5.2%。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迅速增长。2017-2020年,东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2.0%,高于全市增速8.1个百分点;2020年,对“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3138.1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6%;其中出口总额2322.57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0%。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2016-2020年,东莞累计利用外资项目4695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1.70亿元;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79.63亿元。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不断推进。自2016年5月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城市以来,东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外贸发展新优势。2015年以来,成功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以及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成立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二)商事改革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东莞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由2015年末的71.33万户增长到2020年末的134.10万户,年均增长13.5%。全市注册资金由2015年末的8933.27亿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27765.29亿元,年均增长25.2%。目前,东莞134.10万户各类市场主体中企业 62.3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7户,个体工商户71.66万户。五年来,东莞的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稳步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得到精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初步建立,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全面推行,实现了“一网通办”,努力实现了让群众“只进一次门,最多跑一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共享惠民发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一)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十三五”时期,东莞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东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9793元增加至2020年的58052元,先后跨过 “四万元、五万元”大关,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4225元增加至2020年的38827元,年均增长9.9%。2016-2020年,全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611.78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631.19万人次;养老保险596.94万人次;失业保险437.86万人次;工伤保险452.65万人次。全年社保基金总收入663.32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232.38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685.14亿元,年末社保基金累计余额2284.64亿元。2020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29个,敬老院供养老人460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3745人,全年社会救济8169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8608.92万元,慈善基金结余37159.44万元。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728人,“五保户”费用支出1454.13万元。
(二)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20年末,全市有幼儿园1206所,比2015年增加257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634所,比2015年增加184所。小学335所,比2015年增加8所;初中206所,比2015年增加27所;普通高中48所,比2015年增加9所;中职学校28所,比2015年增加3所;普通高等院校9所,比2015年增加1所。“十三五”时期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12.5万个。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中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02.89亿元,是2015年的1.5倍,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4.1%。东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不断提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9.1%;高中毕业升学率99.6%。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十三五”时期,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健全。202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154个,比2015年末增加917个;床位数3.37万张,比2015年末增加0.6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9万人,是2015年的1.3倍。随着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着。2017年,东莞作为广东省唯一城市入选国家医改成效明显地方名单。
“十四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东莞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