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_bet36365首页_beat365老版本关于200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3月28日
2000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讲”、“两思”教育为动力,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扩大社会总需求规模,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8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270.14亿元,增长18.94%;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5亿元,增长18.98%。
市场价格总水平止降趋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5%,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类别看,出现四升四降的现象,其中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等四大类消费品的价格水平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1%、0.5%、7.6%和14.8%;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居住类和服务项目类等四大类的价格水平呈不同程度上升,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0.4%、0.3%、13.8%和12.8%。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37∶55.36∶38.27。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2万元,比上年增长16.41%,按1美元兑8.278元人民币计算,折合3886美元;人均财税收入6826元,增长43.80%;人均结汇额3395美元,增长35.65%。财政税收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0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3.93%。外贸进出口顺差22.73亿美元,增长23.2%。为国家提供外汇顺差42.4亿美元,增长56.96%。
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年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总额1168亿元,比上年净增106亿元,增长9.98%;资产净值652亿元,净增70亿元,增长12.03%;资产负债率为44.18%,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稳步推进,公有制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的待遇标准,把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260元。通过个人积累一点、集体或企业提供一点、政府资助一点的办法,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养老保险费由市、镇、村和个人共同承担,每个农民每月缴纳20元保险金,市、镇、村各级补助12元,市财政拨款10亿元作为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资金等措施,建立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步骤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有形建筑市场“低价者得”、有形土地市场“价高者得”的工程、土地使用招投标制度,土地管理、使用实行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促进了工程招投标市场、土地市场向有形、规范交易转变。全市实行了村、组一级的会计委派制,并建立了由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对集体经济运行实行民主监督,全面实行了电算化管理。对市、镇财政实行收入、支出、核算“三集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稳步推行政府办事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实施政府公开采购和政务公开制度,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金融风险防范基金进一步得到充实。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已签订协议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1073人,全年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人数14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60%;全年待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5683人,待业人员就业率为87.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5%。 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自主回升的力度较弱;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的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机制和民间投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人、资源和环境要更加和谐、协调地发展,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针对全国性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加大了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77万亩,比上年调减9.8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6.56万亩,调减9.29万亩;粮食总产量20.41万吨,调减17.45%,其中稻谷产量18.35万吨,调减17.87%。主要经济作物保持稳定。蔬菜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40.73万亩,蔬菜总产量65.82万吨;水果总面积29.76万亩,水果总产量12.94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8.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4%;化肥施用实物量10.36万吨;农药施用量1836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全年水利建设投入1200万劳动工日,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土石方927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量131.3亿千瓦时,增长34.71%。 林业生产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造林种果面积4.19万亩,比上年增加1.31万亩,增长45.49%;年末有林地面积92.16万亩,林木积蓄量136.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6%。全市有公园273个(含小游园),公园面积1423公顷。 畜牧业和水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全年牧渔业总产值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0%,牧渔业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6.6个百分点。全年生猪饲养量289.41万头,增长12.47%。家禽上市量2139.26万只,增长9.99%。禽蛋产量4367吨,下降7.91%。全年畜牧总肉量17.90万吨,比上年增长11.97%,其中猪肉14.96万吨,增长14.68%。全年水产品产量9.51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2万吨,增长6.07%;淡水产品产量6.18万吨,下降1.35%。在水产品中,淡海水养殖产量6.78万吨,增长1.11%。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22%。其中种植业占39.59%,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占56.26%,上升5.46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0%。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97.30亿元,增长12.16%;非公有经济896.00亿元,增长25.50%。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90.53亿元,增长14.4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106.77亿元,增长9.42%。在非公有经济中,外向型工业发展最快,完成产值850.58亿元,增长23.45%,占非公有经济产值的94.9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7.8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576.38亿元,增长18.76%;重工业产值516.92亿元,增长26.74%。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14.64亿元,增长24.08%;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78.65亿元,增长15.64%。 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市淘汰了水泥、砖窑、烟花炮竹等100多家污染严重或危险的企业,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200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增长28.26%,占29.51%;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增长40.75%,占3.6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3.06%,占4.3%;纺织业增长17.08%,占6.37%;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40.62%,占3.86%;塑料制品业增长27.41%,占4.6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44.63%,占7.9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7%,占13.38%。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618.68万部,增长86.22%;电话单机1074.05万部;彩色电视机133.82万部;彩色显像管394.33万只,增长0.80%;组合音响1971.01万部,增长37.47%;敷铜板619.75万平方米,增长37.26%;吸尘器372.95万台;电子元件103.95亿只,增长19.29%;传真机2.11万部;打印机25.24万部,增长1.39%;显示器400.05万部,增长2.33%;键盘2709.8万个,增长12.92%;鼠标861.78万个,增长85.69%;发电量268.97亿千瓦时,增长5.4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2000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走出困境明显好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4.55,比上年提高7.43个点。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77%,上升2.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5%,上升0.6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0.16%,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41%;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36101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4.10亿元,增长29.76%,其中利润总额50.36亿元,增长40.69%,利润总额在全省仅次于深圳市、广州市;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31.2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9.51亿元,上升11.86%。 国企改革成果显着。2000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关键一年,我市把推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关闭、停产和重组作为扭亏脱困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把好资产处置关、职工安置关、债务落实关,多渠道筹集资金,及时发放解困金的前提下,全市关停并转了18家包袱重、产品无市场、职工人数较少、扭亏无望的国有小企业。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优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2000年,有13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我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点,逐步完善了“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2000年这13家企业实现利润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市经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顺利地接管了179家国有、二轻及市属集体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任务。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四级资质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7.8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5亿元,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884个,施工工程竣工个数1041个,优良工程竣工个数23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07亿元,增长20.52%;更新改造投资11.23亿元,增长22.44%;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亿元,增长7.75%。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19.77亿元,增长18.81%;外商投资9.27亿元,增长29.96%。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691个,比上年增加3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9个,减少112个。 固定资产投资侧重于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加强。在投资总额中,能源工业投资30.01亿元;运输邮电业投资20.84亿元,增长48.64%。 主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建成了电信网、广电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信息化工程并投入使用;理工学院扩建、东莞师范学校搬迁和莞城一中搬迁的后期工程、市中医院综合楼、市人民医院医技楼等工程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东莞科技大道已于10月开工,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善16个镇区生活用水质量与工业用水需求的日供水量110万吨的中西部供水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地方政府筹资兴建的莞深高速公路于2000年9月28日建成通车; 500KV东莞输变电工程首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258千伏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55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更改20.59万线,防洪堤7公里,改建公路6.86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7公里。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总量增加。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519公里,比上年增加52公里,公路密度102.1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430公里,密度98.58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15.37万辆,比上年增加2.67万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8.04万辆32.88万吨位,增加1.21 万辆1.81万吨位;载客汽车6.97万辆56.02万客位,增加1.4万辆4.17万客位。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0.4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72%。其中公路24.60亿吨公里,增长71.43%;水运15.86亿吨公里,增长1.08%。完成旅客周转量100.1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4.57%,其中公路100.05亿人公里,增长24.66%。港口货物吞吐量7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07%。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年末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89万门,新增接入网设备总容量61.44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4.2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78.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4.1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7.25万户和33.09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的电话普及率10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0部/百人。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DDN(数字数据)用户端口2741端口,比上年净增560端口,增长25.68%;中国电信系统互联网用户13.78万户,净增11.52万户,增长5.1倍。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7%,日均邮电业务总量超过1800万元。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宾馆(酒店)350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的有30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291.07万人,比上年增加38.25万人。其中外国人15.48万人,减少1.83万人;华侨1.65万人,减少0.83万人;港澳台同胞89.32万人,增加12.60万人;国内游客184.63万人,增加28.31万人。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1.88%。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258万人次。全市11家旅行社共组织37.41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0.71万人次。其中国内游32.37万人次,增加10.47万人次;出国(境)游5.04万人次,增加0.24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7.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617万美元,增长7.97%。 六、国内贸易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全市拥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5.75万个,餐饮业0.83万个。其中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1个;大中型餐饮企业93个。拥有各类批发、集贸市场308个,比上年增加22个;市场交易面积249.15万平方米,当年增加27.93万平方米。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零售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4.4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27.24亿元,增长9.50%;集体经济41.34亿元,增长18.79%;私有经济92.71亿元,增长13.39%;港澳台商投资经济6.16亿元,增长16.23%;外商投资经济2.32亿元,增长56.4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03.74亿元,增长13.07%;餐饮业25.92亿元,增长25.55%;制造业及其他40.12亿元,增长11.96%。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28.17亿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75.57亿元。 集市贸易商品丰富,发展平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0.86%。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3.33亿元,增长7.74%;农村集贸成交额111.64亿元,增长0.87%。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33.7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6.1亿元。 会展经济蓬勃发展。2000年10月13日至18日,我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共签订投资及贸易项目216项,交易总额12.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4.29亿元),共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买家进场交易,30多万人次进场参观。此外,我市还举办了首届中国东莞国际电子信息产品展览会,第五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第三、第四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等。这些展览贸易洽谈会,规模大、档次高、成交额大,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七、对外经济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内抓服务,外拓市场,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在较高的平台上稳步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2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9%。其中进口额148.86亿美元,增长11.85%;出口额171.59亿美元,增长13.23%。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03.55亿美元,增长17.5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电脑资讯及相关类产品出口75.98亿美元,增长13.78%,占出口总额的44.28%,提高0.21个百分点。在市场结构上,重点抓好对欧美市场的拓展。全年对欧美出口值85.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9.94%。 利用外资再创新局面。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16.47亿美元,取得历年来最好的成绩,比上年增长13.02%,超额完成年初确定增长5%的计划目标。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10.87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02%。外商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投资比重上升。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1276宗,下降6.31%;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1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1%,说明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年“三资”企业增资项目签约453宗,比上年增长26.18%,全部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8.48亿美元,增长27.94%,占外商投资总额的46.2%。其中“三资”项目外商投资额6.10亿美元,增长38.58%。外资来源多样化。其中香港8.90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2.48亿美元、台湾2.37亿美元、日本0.75亿美元、新加坡0.35亿美元、美国0.24亿美元、韩国0.23亿美元。至2000年末,全市拥有外商投资实际投产企业13825家,比上年增加147家。 八、金融、证券与保险业 全市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28.67亿元,比年初增长18.0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72.07亿元,比年初增长9.04%;企业存款余额438.52亿元,比年初增长34.16%。各项贷款余额630.84亿元,比年初增长20.3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31.39亿元,比年初增长14.52%,中长期贷款46.92亿元,比年初增长93.87%,说明企业经营情况好转,贷款的有效需求增长。实现存贷顺差597.83亿元,增长15.75%。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年末,全市本外币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4.89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率下降4.80个百分点,呆滞贷款率下降0.65个百分点。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本金回收率为99.88%,新增人民币贷款利息回收率为99.83%。全年现金净投放124.20亿元,比上年增加22.65亿元。 证券市场交投活跃,人气两旺。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网点13家,参与深沪两市交易开户22.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45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13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倍。其中买进额574.38亿元,增长99.58%;卖出额557.02亿元,增长1.07倍。保证金余额43.3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倍。 保险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及太平洋保险等四家保险公司实现承保总额190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6.81%;保费收入12.64亿元,增长35.33%;赔款支出2.60亿元,增长57.57%。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的积极推进,促进了全市科技的深入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占全省获批总数的12.5%。至年末,全市有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6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32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全年推介三维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系统(3D CAD/CAM)200多套,全市应用3D CAD/CAM系统700多套,是全省高级CAD/CAM系统最为普及的地区;新发展科技信息网络用户1900多户,年末东莞科技网用户5000多户,科技网流量是全省科技网最大的市级网。 民营科技事业日益兴旺。全年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72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总数232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14.95亿元,增长33.5%。技工贸总收入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年收入超亿元的有7家,超1000万元的有1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和7家。有1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9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专利工作与技术贸易取得新的成绩。全年申请专利1653件,授权专利139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5.4%和70.8%。在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分别比上年增长超过1倍,改变了过去主要靠外观设计专利增长拉动的格局。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111项,技术交易额3469万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结新成果。全年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63项,比上年增加12项;实施新产品计划项目33项,增长32%,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4项,分别增长29%和33%;评定科技进步奖47项,比上年增加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增加3项。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跃。举办了有清华、北大等38所着名高校参加的着名高校科研成果发布会,发布科研成果400多项;我市产学研合作信息网与中国高校科技网、中国产学研结合信息网建立了超链关系;成功邀请了全国15个大学科技园的19所大学领导到我市进行考察;与全国28所着名高校签订了共建东莞中国着名大学科技城的合作协议,铺开了东莞中国着名大学科技城的建设;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建设和完善东莞网络平台;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东莞先进制造技术联合中心,开展模具CAD/CAM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工作;与东北大学东大玛尔派公司合作,开展ERP/CRM开发应用推广合作;与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和推广应用虚拟制造协作网;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国防科大东莞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推广应用报警指挥系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建设和推广“中国高校科技网市级网站”;有67所大学与我市各企事业单位和镇区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质量技术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4.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增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15家,至2000年末,全市共有1200多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40多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11个QC小组获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68个QC小组获省优秀QC小组称号。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幼儿园467所,比上年增加38所,在园幼儿人数11.18万人,入园率为9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部分镇区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市共有小学552所,在校生27.28万人,比上年增加2.40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辍学率为0,毕业率为99.8%。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44%;全市初中在校生8.77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83%,辍学率为0.4%,毕业率为97.6%;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85%;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563人,普及率为96.2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的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市有普通中学77所(其中普通高中37所),职业中学17所。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学生2.09万人,升学率为9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职在校生比例为45∶55,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每万户籍人口的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 成人教育继续向前推进。全市参加培训学习的职工有5.71万人,农民有70.0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0.26%和5.5%;社会力量办学培训4.70万人,比上年增长4.1%。参加成人高考1.09万人,被录取的有0.67万人,比上年增长80.04%;参加高等、中等教育自学考试4.07万人次,增长36.6%;其中本户籍报考2.42万人次,占户籍人口的16‰,大大超过省定2000年自考人数占总人口3‰的要求。 教育科研成果累累。全年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教育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年申报省教育创新成果奖82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申报省教育管理优秀成果奖13项,其中获奖32项。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在全国和省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共有236人获奖。普通高考省线入围人数2646人,比上年增加856人,增长47.8%,其中,上本科线1516人,比上年增加396人,占省线入围人数的57%。被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录取人数5017人,比上年增长43.3%,当年升大学的人数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3.32‰,超出全省平均值一倍多。2000年,莞籍在校大学生共有2.1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生1.13万人,成人高校生1.07人,每万户籍人口在读大学生145人,是全省平均值的1.6倍;全市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0.5%,提前10年实现并超过省提出的目标。 十、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文化机构12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8个,藏书96.94万册,博物馆3个,藏品11270件。镇区级文化站32个,电影放映单位192个,其中影剧院87个。共有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236.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7.5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17.1万平方米和9.43万平方米。全年举办各类文化宣传演出2632场次;举办各类展览88期次,接待参观人数147万人次;出版各类图书24.75万册、各种杂志76.6万册、各种报纸1704万印张,《东莞日报》发行量1577.6万份。
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2000年,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总决赛金奖作品1个,获全国“蒲公英奖”决赛银奖作品1个;在省举办的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决赛中摘取4金5银,在省举办的“百歌颂中华”大赛总决赛中,摘取1银3铜。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长安镇、道滘镇和石排镇中坑村被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全市现有两频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两频广播平均日播出时间33小时,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343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市电视台《东莞新闻》全年播出新闻5565条,《有线传真》播出新闻稿件6800条,采制播出新闻性栏目《今日话题》365期、《旗峰广角》35期、《巡城马》栏目95期;市电台编发各类新闻15540条,播出《周末访谈》44期、《新闻传真》45期。全年共有18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得省及以上奖38个,其中一等奖作品2件,二等奖作品7件。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病床位7081张;卫生技术人员8065人,其中医生3309人;新建了市人民医院医技楼和市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全年医疗设备建设投入1.61亿元;拥有核磁共振仪、ECT、CT等各类大型医疗设备522台,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平均使用率均达90%以上。 各项医疗业务稳步发展。全市门诊诊疗总量185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5%;住院治疗人数23.43万人次,治愈人数14.45万人,实现治愈率为75.2%,好转率为23.8%。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也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无霍乱病例发生,疟疾病例发生明显减少,比上年下降27.13%,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的各项技术指标和通过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提前两个月完成省下达的结核病控制项目指标。 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市居民及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粪便无害处理率达95%以上;顺利地通过了省卫生城市考核评比,清溪、樟木头、大朗等镇创建成“省卫生镇”。 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拥有综合性或单体大型的公共体育设施63个,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全年成功举行了50万人迎春和迎“九运”长跑活动,举行了380台锦龙、醒狮、麒麟、彩凤大巡游贺元宵活动,举行了富有地方特色、传统气氛、历时一个月的水乡龙舟竞渡活动。成功承办了第15届全国花样滑轮锦标赛,全国速度赛马公开赛与马术锦标赛,全国男、女子篮球甲A联赛,全国第三届成人分龄游泳公开赛,省青少年射击锦标赛,省第一届三人足球赛,港、澳、台、莞青少年独木舟赛,沪、港、莞卡丁车公开赛和全国少年卡丁车(东莞站)大赛。圆满举办了市首届女子运动会,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市家庭体育趣味大赛,市第二届“东方酒店杯”围棋锦标赛和市游泳系列赛,乒乓球调赛与举重训练赛。全年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2次,参赛运动员4000多人次,举办镇区级综合性运动会3次,参赛运动员13000多人次,相当部分镇区及市直部门也相继组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系列运动会。全市新开发了棒球、垒球等7个竞技项目的基层训练点。年末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6.10万人。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国际赛金牌4枚、银牌2枚;全国赛金牌91枚、银牌43枚、铜牌46枚,全省赛金牌43枚,银牌50枚,铜牌55枚。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为中国第一个“龙舟之乡”;长安镇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为中国第一个“龙狮运动之乡”;长安镇锦厦醒狮队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第一个命名并授予为2000-2002年国家醒狮队。全市为国家和省输送了6名运动员。 十一、环境保护与市政建设 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标本兼治、分期实施的治理方案,开始对103公里运河的治理,并完成寒溪河段的整治;樟木头、清溪等4个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在纳入达标排放治理的1350家企业中,已关停、破产、搬迁220家,取消污染工序或整改后无污染物排放的122家,责令停产治理的81家,治理达标企业878家,实现达标排放企业共1301家,占纳入达标排放治理企业总数的96.3%,治理工业污染的“一控双达标”目标基本实现。 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Ⅰ∽Ⅱ级,酸雨频率为55.8%,比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东江水质基本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东深供水工程水质保持在Ⅲ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为55.6分贝、交通噪声为68.4分贝、功能区噪声为62.6分贝,分别比上年下降1.6分贝、0.7分贝和1.6分贝;城市烟尘控制区3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23.8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扩大8.4平方公里和10.2平方公里。 强化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全年完成了北外环路黄旗路段圆盘至西湖路段的绿化工程,完成了莞太路篁村鸿福桥至宏远立交桥路段的改建工程,完成了107国道万江至高埗路段的改建工程,完成了运河两岸人行道的管线埋设、地板铺设、道路绿化和路灯改造等工程,完成了城区运河两岸机动车道加铺沥青路面工程,完成了107国道万江路口至宏远立交段至道滘高速公路入口段加铺沥青路面工程,完成了城区万寿路、县正路、新芬路、东正路、解放路和向阳路等路段的改造工程,完成了城区西正路、市桥路、万寿路、县正路、新芬路、东正路、解放路、向阳路、凤来路、可园路及市府大院的路面加铺沥青工程。基本完成了科书博广场工程(即南门广场)、旗峰广场道路工程、旗峰科技公园工程、北门公园工程和市区夜景灯光工程,在春节期间对外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休憩度假的空间。市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启动建设。清理整治了107国道沿线7个镇区的户外广告和市区的户外广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年末,全市实有公园(不含小游园)12个,面积达60.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6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39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50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5平方米,镇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和1.91平方米。全年市内公共汽车营运路数40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499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9256万人次,乘客周转量19.17亿人公里。基本完成了市中西部供水工程,实现城区至长安、虎门、厚街、沙田、道滘等镇供水管网的全线贯通和望牛墩、洪梅镇的供水支线修通。至年末,第三水厂三期工程和第四水厂一期工程分别完成工程量的78%。全市有自来水厂214座,全年有效供水量10.3亿吨,实现自来水普及率为98.6%。全市有变电站68座,其中110千伏级58座,220千伏级9座,500千伏级1座,拥有主变台数149台,其中110千伏级124台,220千伏级23台,500千伏级2台;主变容量1030.7万千伏安,其中110千伏级的490.7万千伏安,220千伏级的390万千伏安,500千伏级的150万千伏安。全年总供电量178.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08%;总售电量169.06亿千瓦时,增长36.98%。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较上年下降。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11‰,死亡率为4.59‰,自然增长率为7.52‰,比上年下降2.7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52.61万人,比上年增加1.7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051元,比上年增长11.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2元,比上年增加1188元,增长9.17%;农民人均纯收入6731元,增加614元,增长10.0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29元,比上年增长10.41%。其中,食品支出4048元,增长9.05%;交通通讯支出3309元,略降2.62%;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517元,增长45.45%;居住消费支出1218元,增长35.63%。农村居民生活费支出5953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食品支出2674元,略降3.62%;交通通讯支出550元,增长6.38%;娱乐文教服务支出565元,增长14.84%;居住消费支出1532元,增长21.88%。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8台、移动电话126部、摩托车168辆、家用汽车10辆、空调器150台、彩电178台、影碟机70台、录放像机48台,组合音响88部,微波炉46台,洗衣机114台,电冰箱108台,吸尘器30台,摄像机4台,照相机70架,淋浴热水器126台,钢琴6架,健身器材22件;自来水独用率为100%,液化石油气独用率为96%。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5辆、摩托车107辆、影碟机45台、彩电114台、电脑2台、电冰箱92台、电话机95部、移动电话31部、家用空调器33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6.5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每户家庭独用厨房,独用卫生间。 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全市已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镇职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东莞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参加职工社会保险人数338.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倍。其中,养老保险82.95万人,增长近9倍;工伤保险136.53万人,增长0.22%;失业保险17.84万人,增长1.05倍;医疗保险88.21万人,增长近8倍;生育保险12.80万人,增长1.83倍。社会保险待遇总支出4.05亿元,比上年增长66.33%,其中,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增长74.58%,工伤保险待遇支出增长50.40%,失业保险待遇支出增长9.48倍,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增长51.02%,生育保险待遇支出1.12倍。针对东莞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保障广大农民晚年的基本生活,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利益,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年末,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44万人,从11月开始,全市已有16.2万农业户籍的老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获得每月150元基本养老金,并可享受免费乘坐本市公共汽车,免费进入公园等尊老敬老的礼遇。 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个,社会福利院床位488张,收养406人;全年社会福利救济费1620万元;全年安排“四残”人员就业393人;全市有城镇社会服务设施342个,32个镇区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年末人口数据为公安数据。 4.在读大学人数是指原东莞户籍的学生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在读的大学本科、专科学生。 5.城镇在岗职工不包含乡镇及以下办企业职工。 6.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