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东莞人民在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施“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形势呈现出“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特点,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下降9.6%;第二产业增加值640.6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4.8%。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4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8.05万户,比上年增加3.21万户。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0%。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食品价格上升8.6%。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0:55.45:42.1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8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财政税收在较高的平台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含关税)2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2.64亿元,增长22.5%。外贸进出口顺差58.67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7.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2.1%。
镇村两级公有资产增加。2004年,镇、村两级公有资产总额115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7.4亿元,增长16.9%;资产净值807.3亿元,净增127.1亿元,增长18.7%;总资产负债率为30.4%,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落实培育“两自”企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一批环保、交通、能源、文化等项目,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协助组建民营企业集团30家,总数达到60家。年末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4.68万户,比上年增长14.2%;注册资金447.87亿元,增长27.0%。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95.90亿元,增长34.4%;2004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45.19亿元, 增长34.7%,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从业人员113.46万人。2004年,新登记失业人数7080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6088人,待业人员再就业率为80.6%。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5527人,登记失业率为1.7%。市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推荐就业2.6万人次,提供免费和资助性就业技能培训8876人次,帮助1.7万多人成功就业。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登记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了全口径的预算财政管理,政府及其下属单位均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改革与发展积极推进,从
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供水、供电、用地、用工不足,资源要素约束矛盾突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除;人口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治理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下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2万亩,比上年调减0.36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11万亩,调减2.39万亩;粮食总产量3.04万吨,下降0.3%,其中稻谷产量1.22万吨,下降40.2%。蔬菜种植结构逐步向名、优、新、特、精细品种调整,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35.04万亩,比上年减少2.99万亩;蔬菜总产量53.21万吨,下降5.1%。水果总面积18.34万亩,减少8.1%;水果总产量17.54万吨,增长19.8%。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15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7亿元,农产品交易额14亿元。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2.76万亩,植树625万株,年末有林地面积93.4万亩,林木蓄积量172.69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1.76万立方米,采伐量1.56万立方米,占生长量的13.3%,森林覆盖率为33.0%。
畜牧、渔业生产下降。受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下降。全年牧业总产值19.99亿元,比上年下降6.2%。全年禽畜总肉量14.62万吨,比上年下降5.4%,其中猪肉12.83万吨,下降5.2%。全年水产品产量7.15万吨,比上年下降5.7%。在禽流感频繁、周边疫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2004年全市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疫情。
农业基本建设稳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92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5.91万吨;农药使用量1201吨。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2004年度全市冬修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54亿元,完成土方613.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种植业占36.9%,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牧业占45.2%,上升3.7个百分点;渔业占15.2%,上升1.5个百分点。
农村扶贫工作有效推进。全市有26个村实现脱贫, 81个欠发达村净资产14.5亿元,增长39.9%;资产负债率为52.2%,下降7.3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65.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4%。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30.34亿元,增长17.2%;非公有经济2835.55亿元,增长26.1%。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134.14亿元,增长15.1%;集体工业完成产值96.20亿元,增长20.1%。在非公有经济中,外资型工业完成产值2441.01亿元,增长26.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6%。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83.22亿元,增长24.3%。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200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3.2%,占36.8%;纺织业下降4.4%,占4.9%;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9.9%,占4.0%;塑料制品业增长9.0%,占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5%,占11.6%;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7%,占5.8%。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2526.89万部,电话单机3354.85万部,彩色电视机257.84万部,组合音响2269.49万部;敷铜板989.95万平方米;吸尘器521.79万台,电子元件3517.60亿只,传真机2.94万部,打印机106.80万部,显示器713.09万部,键盘4945.83万个,微型电子计算机141.29万台,微电机11.38亿台,发电量331.38亿千瓦时。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速发展。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200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3%;完成增加值3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8.7%;实现利润35.9亿元,增长5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9.9%。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积极引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精密机械等“高、精、尖”项目,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增强配套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继续呈上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2.09%。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6%;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1%,上升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7%,上升3.4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60129元/人,增长16.3%;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5.40亿元,增长22.3%,其中利润总额90.04亿元,增长26.2%;亏损企业亏损额17.60亿元,上升23.1%。
建筑业发展稳定。2004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7亿元;房屋建筑面积1509万平方米,下降3.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14万平方米,增长17.0%;利税总额4.41亿元,增长6.2%;利润总额2.08亿元,增长7.4%。
四、城市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工作部署和“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八字方针,城市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4年,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22亿元,竣工建筑面积47.57万平方米,改造道路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理性增长。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精神,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增长趋于理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增幅比上年回落30.9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3.56亿元,增长47.0%;更新改造投资47.49亿元,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93.45亿元,增长69.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8.09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5.8亿元,增长62.0%。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仍居首位,2004年,我市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26.5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9.2%,这是与我市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定位和城市特色密切相关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加大,2004年,全市共完成公共交通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道路桥梁建设25.37亿元,增长32.9%。加快能源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一批变电站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约8100万元,建成LNG储备站一座,天然气高压管道
五、信息化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4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9.6%(按常住人口计算),居于全省的前列,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以上的要求。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4.83亿元,移动通信业务收入66.92亿元。全市本地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9.8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94万门,构成覆盖全市、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道。年末实有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74.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841.0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8.26万户和180.19万户。年末全市数字数据网(DDN)用户2698端口,互联网用户50.42万户,比上年增加3.53万户。
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升通信和政务网络的服务水平。2004年开始租用广电光纤环网(
六、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酒店85家。其中三星级酒店29家,四星级酒店18家,五星级酒店13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1131.31万人次。其中外国及港澳台旅客149.64万人次,国内游客981.67万人次,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1.2%。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370.05万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58.7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8.6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52.5万人次,增加14.36万人次;出国(境)游6.2万人次,增加4.02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85.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34亿美元,增长69.5%。
七、国内贸易
商业网点建设日趋完善。商业企业以展示新形象为动力,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布局和业态调整。至2004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14.91万个,比上年增加3.53万个;餐饮企业1.89万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9个;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25个。各类批发、集贸市场610个,比上年增加34个;市场交易面积480.70万平方米,当年增加62.76万平方米。2004年,全市经工商登记商品展会66场,成交总额350亿元。
国内市场销售稳中趋活,消费层次提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新一轮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汽车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尤为突出。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电子商务等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刷卡消费、信用消费逐步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225.79亿元,增长17.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334.75亿元,增长14.3%;餐饮业54.22亿元,增长20.3%。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20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八、对外经济贸易
吸收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30.34亿美元,取得历年来最好的成绩,比上年增长18.4%。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21.3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0.5%。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4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部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25.95亿美元,增长56.5%,占外商投资总额的62.8%。制造业利用外资占绝对优势。2004年,全市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0.6亿美元,占全市协议外资金额的98.3%。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新亮点。2004年,全市来自香港、澳门的服务业投资项目有19宗,投资总额2928.3万美元,涉及研发、管理咨询、餐饮、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外资来源多样化。其中香港地区10.07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11.17亿美元、台湾地区1.09亿美元、日本0.65亿美元、新加坡0.38亿美元、美国0.47亿美元、韩国0.35亿美元,欧盟0.16亿美元。新签大项目持续增加。2004年全市新签的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45宗,比上年增加16宗,投资总额8.84亿美元。至2004年末,全市拥有外资型实际投产企业14051家。
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64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进口额293.26亿美元,增长21.7%;出口额351.92亿美元,增长26.1%。
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249.57亿美元,增长32.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6亿美元,增长42.0%,占38.6%。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54.32亿美元,增长34.2%,占15.4%。从主要产品来看,录、放像机出口19.67亿美元,增长47.9%,占5.6%;有线电话机出口4.63亿美元,增长18.7%,占1.3%。传统产品出口有所减弱。鞋类出口13.52亿美元,增长23.1%,占3.8%;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7.70亿美元,增长4.9%,占5.0%;家具出口14.14亿美元,增长32.0%,占4.0%;纺织制品出口13.01亿美元,增长3.2%,占3.7%;玩具出口11.71亿美元,增长1.1%,占3.3%;塑料制品出口8.17亿美元,增长5.4%,占2.3%。
出口领域继续拓宽。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美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出口对象。全年对美国出口118.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7%;对香港出口96.76亿美元,增长26.2%,所占比重为27.5%;对日本出口27.69亿美元,增长32.3%,所占比重为7.9%。
大型企业是外贸出口主力军。2004年全市实际出口最大的300家企业累计出口219.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1%,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额的62.4%。
九、金融、证券与保险
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全市金融业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良性发展。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462.87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31.68亿元,比年初增长16.3%;企业存款余额754.66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05.25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11.87亿元,比年初增长5.5%,中长期贷款522.25亿元,比年初增长33.6%。实现存贷顺差1057.62亿元,增长15.0%。全年现金收入686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现金支出6728.72亿元,增长24.2%。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营业证券公司8家,开户数30.66万户,比上年增加2.3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675.93亿元,比上年增长41.0%。保证金余额15.49亿元,比年初增长26.6%。
保险业务领域拓宽。2004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6家,比上年增加7家。全市保险业务收入31.15亿元;其中保费收入28.82亿元;营业支出27.54亿元;其中赔款支出5.15亿元。
十、教育、科学技术
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有幼儿园489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212所,民办园277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1.25万人,入园(班)率为9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普九”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小学498所,在校学生44.83万人,比上年增加6.1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9%。全市有初中52所,在校学生12.63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7.9%,辍学率为0.4%,毕业率为98.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向前。全市有普通中学89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37所,职业中学15所。初中毕业生3.26万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2.9万人,比上年增长9.1%,其中普通高中1.74万人,职业高中7061人,普通中专3482人,成人中专667人,技工学校46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5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1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6:4。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至2004年底,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74个,民办成人教育培训网点472个。全市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职工人数6.2万人次,职工教育培训面达68.2%。全市农民参加各类知识学习培训的人数62.8万人次,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培训人数12.7万人次。成人高考的报名人数2.24万人,实考人数2.08万人,录取人数1.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84人,考生录取率为8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近6万人次,新生报名1.35万人,报考总科次10.35万科次,报考总人数居全省第三位。
教育科研保持全省领先地位。2004年,我市在全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1项(全省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3项,共42项,名列全省第一;省第十届教育管理科学奖(吴汉良奖)获奖17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省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名列全省第二。以上全省两大科研成果奖共获奖59项,获奖总数和等次均为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首位。我市获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3项。
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生犯罪率继续保持为零。普通高考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省线(第三批A线)以上入围人数5349人,比上年增加840人。保持我市普通高考入围超万人(11696人)和录取超万人(14577人)的纪录,被普通高校高职班和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人数3821人,比上年增加1350人。按本市户籍人口计算,当年升上普通高校的人数(不含中职考生升学人数)比例为万分之67.7(省为37.7),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三。每万户籍人口高等院校在学人数396.1人,比上年增加55人。2004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9.6%(全国为19%,省为20%),接近广东省定202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的奋斗目标。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市有科技活动机构181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53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4.06亿元。至2004年末,全市有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其中当年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3家。至2004年末,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668个,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0亿元,增长31.0%,技工贸总收入691亿元。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900家,当年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70家,市级民科企业200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7.5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2004年度成果推广、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共组织申报项目500多项,其中,立项的国家级科技计划11项;省级科技计划59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3项。完成2004年度市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受理、评审工作,受理科技进步奖项目82项,经专家评审拟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4奖。
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科学研究及开发机构117个,科研开发经费支出11842万元,研究课题139个。全年评定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60项。全年申请专利4325件,授权专利316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0.8%。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69项,技术合同金额4278.2万元,技术交易额2726.21万元。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我市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2004年,全市有文化站32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397个,博物馆6个,电影放映单位88个,影剧院78个,文化广场359个,广播电台1座, 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各类图书9.77万册、各种杂志185.09万册,报纸957.03万印张。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全市共举办了各类文艺晚会478场、专项文艺比赛225个、文化展览288期,参与的人员达200多万人次。全市138个文化广场共举办广场舞活动1.4万场次,广场推介活动122次,参与人数达1000万人次。文化下乡活动掀热潮。为满足群众和外来员工的文化生活,坚持送图书、电影、文艺演出下乡进厂区。全年共送电影4790场(次),图书160次,演出528场(次)。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东莞市文艺作品赢得25个国家级奖项和61个省级奖项。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委“一城三创五争先”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东莞大剧院、图书馆、展示中心、群众艺术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各镇区也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广场遍及城乡。2004年,全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889.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53个;拥有病床位10797张;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4870人。我市已连续1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本市户籍人口连续10年无乙脑、白喉病例。全市开展外来青工麻疹疫苗接种80多万人,进行了糖丸强化免疫活动,服苗率达96.95%。认真做好结核病、麻风病、精神病和性病等防治工作,对全市确诊病人实行全程督导治疗和管理,并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和治疗。全年活动性结核病初治涂阳病人治愈率为98.3%,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87.5%,麻风病人规则治疗率达100%。开展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2种、108万册。对全市农(居)民、企业员工和中小学生等不同人群开展调查与评价,其卫生知识知晓率大于80%,健康行为形成率大于60%,职业卫生、女工保健指数培训率大于9%,知晓率大于80%。
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镇区、各部门的运动会开展逐渐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部门运动会群星璀璨的局面。先后举办了“华南MALL杯”东莞市第二届女子运动会、东莞市总商会“鸿发杯”首届运动会、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以及供销社系统第二届运动会,全年各镇区、各部门先后开展了10个运动会,参赛者达8000多人。新体校、滨江体育公园两大工程筑起体育发展新起点。东莞新体育运动学校和滨江体育公园两大工程正在加紧筹建,新体校选址已完成,正积极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目前进入单体施工图设计阶段,滨江体育公园将近完工。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2004年,我市有3名运动员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1人3次破3项世界纪录,2人4次破4项世界纪录,2人4次破4项全国纪录。全市运动员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国际赛金牌49枚、银牌25枚,铜牌18枚;夺得亚洲赛金牌1枚;全国赛金牌34枚、银牌26枚、铜牌24枚;全省赛金牌93枚。
十二、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2004年,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编制完成环保规划8项;投资7.9亿元,建成市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樟村水质净化厂等污水处理工程9项,新增日处理能力287万吨;扩建了厚街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了横沥和市区两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土建工程,完成了16家污水处理厂的BOT招标。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12.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5%。2004年废水排放量6.8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5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1%。工业粉尘去除量1.03万吨,去除率为63.9%。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220.4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2.59%。
加强环保综合整治。2004年,全市清理养殖场3812个、生猪饲养规模26.8万头;整治内河涌61条(段)共
十三、市政公用事业
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30万立方米,全年综合产水能力15.69亿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4.
城镇建成区范围扩大。年末城市和村镇建成区土地面积649.6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年末市内公共汽车营运路数43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56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7573万人次,乘客周转量16.82亿人公里。建立市区、镇区和跨镇三级公交服务体系,市区城巴线路覆盖环城路以内95%的主干道;26个镇实施镇内公汽发展规划,已投放运力771辆;完成跨镇快速专线公交规划,更新客运大中巴1563辆、出租小汽车1814辆。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86‰,死亡率为4.90‰,自然增长率为5.96‰,比上年上升0.3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61.97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86.9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9851元,比上年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326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8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和4.0%。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426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食品支出5041元,增长4.9%;交通通讯支出4974元,增长1.4倍;娱乐文教服务支出2673元,增长6.4%;居住消费支出251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0783元,增长39.6%。其中,食品支出2819元,下降9.4 %;交通通讯支出635元,下降20.1%;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923元,增长63.2%;居住消费支出5096元,增长115.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08台、移动电话264部、摩托车180辆、家用汽车32辆、空调器258台、彩电192台、影碟机98台、录放像机38台、组合音响80部、微波炉90台、洗衣机118台、电冰箱132台、吸尘器18台、摄像机22架、照相机106架、钢琴10架、健身器材26件;自来水独用率为100%,液化石油气独用率为100%。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1辆、摩托车147辆、彩电122台、电脑48台、电冰箱117台、电话机145部、移动电话132部、空调器108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总建筑面积
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全社会。全市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东莞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479.25万人次,其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00.77万人,工伤保险150.46万人,失业保险100.08万人,医疗保险105.95万人,生育保险18.31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总支出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增长16.1%,工伤保险待遇支出增长15.4%,失业保险待遇支出增长64.6%,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增长43.4%,生育保险待遇支出增长28.5%。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到年末,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74万人。全市有18.09万农村户籍的老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获得每月150元以上的基本养老金,全年申领农民养老保险金总额为3.22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个;敬老院35个,敬老院供养老人1100人。200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人每月320元,比上年提高2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人每月300元,比上年提高40元。32个镇区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1725户4968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6469户16584人。全年救济困难人数21552人次,社会福利救济费用9505.1万元。安排“四残”人员就业1141人,发放低保金364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支出1075万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05》为准。
2.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数据统计口径。
4.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全市非农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调查范围为东莞市辖区内农户以外各类经济实体,具体包括:①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各镇区办企业;③村及村以下办企业;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为:①东莞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区范围内镇区办及以上企业;③不包括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区以外的其它镇区的镇区办及以下办企业;④不包括全市的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以上两个指标的调查范围不同,调查结果不同,请勿误用。
5.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